【艺术号·专栏】廖廖:技术弃民、身份政治与内卷化——从刘嘉颖作品看加密艺术的生态

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奥诺雷· 米拉波说过:“人类心智的两个最伟大的发明是文字和金钱 。一个是智能的通用语言,一个是自身利益的通用语言。”

区块链的出现对这两种语言都产生了冲击。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的比特币诞生之后,比特币作为重要的数字货币对现有的货币体系产生了冲击,也对中央权力背书的金融信用提出了挑战。

在比特币之后,区块链技术也涉足另一种人类的通用语言:艺术语言。利用区块链技术创作的艺术,也称为加密艺术(Crypto Art),加密艺术通过把传统艺术品数字化并上传公链,解决艺术品版权问题。同时也可以基于公链,以数字货币(TOKEN)形态在链上进行首发,并且创造了虚拟世界中的交易与展示的平台。

新技术带来了新空间,同时也会催生新的“技术弃民”,加密艺术创作者与极客群体的身份重叠也催生了艺术界前所未有的身份政治,除创作者之外的加密艺术的收藏者与展示平台都超出了传统艺术的范畴,这对于近年来受“内卷化”(注)困扰的艺术界也许是一个良性的刺激。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加密艺术创作的刘嘉颖,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观察到加密艺术的语言特征,以及加密艺术生态的滥觞。

注:内卷化(involution),吉尔兹提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是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这种“过密化现象”又称为“内卷化”。后引申为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中央美术学院,刘嘉颖毕业展《1000Dollars》、《1000EYE》,2020
刘嘉颖

审美对象:

刘嘉颖作品主要围绕着加密货币、金融体系、交易体系等主题进行,艺术家使用戏谑的方式解构与质疑货币信用,比如在加密艺术平台上销售自己创造的“3美元、7美元”。

刘嘉颖,《多多益善》(Greed is good),2019
作品地址:https://ropsten.etherscan.io/address/0x02f6ea9f3f182ac8778a85947e244d3d5796f626#code
合约地址:https://eospark.com/account/codecurrency?action=token

《多多益善》这件作品,艺术家修改了数字货币的转账规则,使转账方每转出一笔金额后账户上的数字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相应数额。这件作品在探讨交易是否可以产生价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受到外部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有趣的是,一位用户用15天时间不断与多个账户进行交替转账,最终获得了超过1兆亿个代币。

艺术家也使用加密艺术创作的常见手段,在作品《多多益善》中,通过改造智能合约重新设置了加密货币的转账功能,使得转账方每次转出一笔金额后,账户余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增加”转出的金额。很快就有一位参与者不断用多个账户进行交替转账,“玩爆”了转账游戏。

刘嘉颖还创造了一个可能是“史上最低价”的作品,采用了以太坊的最小计价单位:10的-18次方,也就是“1 WEI”作为纸币面额,并以相同价格进行出售。如果没有区块链底层技术,这个售价接近于零的作品也无法成交。但是这个成交也给出一种暗示,区块链虽然声称以去中心化的姿态来挑战资本的控制,但是区块链技术也给一件艺术品的分拆销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路径,也就是说给资本控制艺术提供了更为简单的方式。

刘嘉颖作品使用了以太坊区块链上的非同质化代币(NFT)与作品绑定,这是常用的加密艺术技巧。作品中大量使用的“meme”符号也是今天的加密艺术的重要视觉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刘嘉颖的加密艺术中对于图像的呈现与形式的探索,与传统艺术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她不再把重心放在图像创造与形式创新上,而是在技术、组织、事件上试图创造一种新的审美对象。

刘嘉颖的作品更像是一种社会功能,她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会,对数字货币、金融信用与交易体系进行消化,对组织架构进行分解与设计,在过程中寻找与呈现出意识形态的本质与人的欲望。艺术家作为文化生产者,在创作的时候不再是通过绘画、雕塑来装饰生活与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是设计与制造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新的关系,作品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艺术家的美学对象。

刘嘉颖《1Wei Dollar》,中央美术学院2020毕业展,2020

在《1 WEI美元》作品中,艺术家创造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美元,通过加密货币形态发布。作品十分戏谑的将尼克松的头像植入其中,并采用了以太坊的最小计价单位:〖10〗^(-18)(10的负18次方),也就是“1 Wei”作为纸币面额,并以相同价格进行出售并成交,这也许是历史上拍卖金额最趋近于零的艺术作品。

在尼克松时代,美元与黄金正式脱锚,二战后确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寿终正寝,法币成为了“法定不可兑现货币”。

刘嘉颖创造的加密艺术作品并不注重图像与形式的视觉效果,也许反映了艺术家的潜意识:当代艺术的重点不在于物质化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呈现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在《Sound Money》、《多多益善》、《1 WEI美元》等作品中,艺术家设计好作品的规则之后,任由作品沿着规则而自由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的文化产品与创造产品的区块链技术,以及其真实性、流动性与时间性都成为不可或缺的美学部分。

刘嘉颖《零美元》系列,中央美术学院2020毕业展,2020

创新的纠结:

加密艺术品有着独一无二的链上ID,明确了作品发行与市场交易中的信用。不仅是明确版权的背书,加密艺术品还可以有无限复制性,艺术家只要创作出多个NFT绑定作品,收藏家就可以合法地拥有。甚至艺术家可以通过特定的智能合约,规定出售后的作品在未来的每一次交易,艺术家都可以从中按比例提成。这其实是对现有艺术体系中的版权概念的挑战。

加密艺术归属权与创作权相分离,藏家购买了NFT后,这件作品转到藏家个人的以太坊地址,掌握私钥,也就拥有了这件作品,但是艺术家还可以通过修改作品的元数据来改变作品的内容。这其实也在挑战着艺术品的归属权与编辑权、创作权的定义。

除了版权、归属权与创作权之外,加密艺术还拥有虚拟世界中的拍卖平台、虚拟画廊,甚至虚拟美术馆。这些传统线下艺术之外的存在无疑是一种创新,但是创新并不从来都是一件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

今天的我们认为创新意味着改变,甚至创新就是以革命的姿态去挑战旧秩序。但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创新的意思是回归或者恢复的意思。在拉丁文圣经当中,创新主要指精神和心灵的重生,重新唤醒你,回到你的本来面目。佛教经常说人要回归你的本来面目,认清你的本来面目,就跟历史上最早的“创新”的含义很接近。

刘嘉颖《1000 Dollars》央美展厅撒钱,中央美术学院2020毕业展,2020
这件《1000 Dollars》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2020毕业展上,以直升机三维模型的形式进行撒“钱“,观众通过扫码来获得1000美元对应的数字货币艺术品。

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创新”是极具贬义的词。因为人们需要社会稳定,如果把创新放在第一位,那颠覆必然成为常态。创新基本上是异端的代名词。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才开始认为:改革是创新,革命是创新,创新有助于建立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今天的人们对创新的看法变得更加多元而复杂,有时候我们把创新浪漫化,比如探索外太空技术的创新。有时候我们认为创新可以解决所有旧问题,把创新视为通往进步的万能钥匙。还有的时候我们会抵触创新,因为创新触及到了身处旧秩序中的我们的利益。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所带来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与当代艺术精神不谋而合。当每个人都可以打破垄断发行货币的时候,此种新技术就不仅仅是加密货币的游戏,也给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民主体制带来了新的历史可能性。

但是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艺术的高门槛也把大多数创作者阻挡在外,相比起新生代的天然的互联网原住民,艺术家大多是互联网文化的移民、游民,如果加密艺术的生态越来越蓬勃,那就意味着产生越来越多的技术弃民。在这个意义上,加密艺术的创新性同时也是其发展的障碍物。

刘嘉颖,《私人货币:ZR》(PrivateCurrency:ZR)
艺术家发行了以个人网络代号“ZR”为名称的加密货币,并承诺在一年后原价回购。这是信用创造的过程,当ZR发行之后,就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参与方式:1.扫描二维码,支付1元。
2.在微信付款的备注中留下邮箱。
3.艺术家在一定期限内将承载了1枚“ZR”的以太坊私钥(助记词)发送至参与者留下的邮箱内。参与者通过以太坊钱包导入助记词,即可获得“ZR”币)

身份政治: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这个世界并没有请你来写诗、写小说和历史,它不需要这些。不被世界需要的东西,当然不会得到回报。”也许伍尔芙过于悲观了,至少今天还是有人愿意邀请加密艺术的创作者来当“艺术家”的,不少在线上走红的加密艺术作品,常常受到实体画廊的邀约举办线下展览,但是与传统艺术家对展览的心心念念所不同的是,很多加密艺术创作者其实并不在意线下的展览,甚至不在意“艺术家的身份”这件事。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极客群体的赞赏,也通过虚拟平台获得了丰厚的报酬。所以对他们来说艺术家的身份并不重要,艺术权力造就的秩序与红利对他们无效。

传统艺术界中的各种身份是被发明出来的,并且是需要被证明的,而在今天的加密艺术生态中,艺术家除了是内容生产者之外,也成为虚拟美术馆空间的运行者,也是系列作品的策展人。加密艺术的收藏家群体也与传统艺术市场没有重叠,甚至大多数是网络工程师或者极客群体。这是技术带来的身份政治的变化,由不同的媒介带来的角色变化。

对于刘嘉颖而言,她还是非常在意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的身份,以至于她在成为区块链企业的运营者之后,还去央美读了研究生,并且成为国内最早的加密艺术创作者。但是如果超越个体,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如果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尝试掌握区块链技术,成为加密艺术的创作者,那么这种跨界的身份,不仅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方式,也是对自身不同的期许,这也将带来新鲜热辣的艺术生态。

​刘嘉颖《0DAY》,中央美术学院2020毕业展,2020
《0DAY》这件作品,艺术家使用了赛博朋克的要素,红色胶囊(red pill)的隐喻也直接来自《黑客帝国》(The Matrix),探讨后现代社会中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内卷化:

每一种体制在诞生的时候都隐藏着颠覆自身的基因,就像当代艺术蕴含着追求自由与个人主义,必然会带来不停的进步。问题在于艺术创作与体制已经很久没有变化了,在互联网文化改变了商业模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今天,艺术创作与艺术体制的僵化尤为醒目。而加密艺术是否能够突破这一点?

现有的加密艺术作品不可否认存在着良莠不齐,甚至批判标准混乱等现象,但不可否认的这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对于艺术语言、艺术空间,甚至艺术体系都会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承认当代艺术的“内卷化”已经日益严峻,区块链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进步,以去中心化为本,每个链条、每个节点都是自由的,不受第三方(中心)控制,这对于大一统思想的意识形态是巨大的冲击。居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加密艺术,同样对现有的艺术权力架构以及可能腐朽的艺术生态发生冲击。

麦克卢汉对“媒介即信息”的解释是:“任何媒介及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自然也会带来内容的改变。如果说区块链技术成就了一个新的乌托邦,虚拟货币甚至塑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为无政府主义提供了技术可能性。那么加密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也许也能够延缓甚至改观日益严重的艺术体系内卷化现象。

(责任编辑:杨晓萌)

原文来自:2020-06-23 08:49:35 雅昌发布 作者:廖廖 

https://news.artron.net/20200623/n108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