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首届Master Talks#Art & Tech 圆满落幕

10月16日,由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携手Pecha Kucha Beijing共同举办的首届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 Customer Experience Program(即客户体验计划) _Master Talks #Art & Tech 创意论坛在北京落幕。   “科技+艺术”正成为当下的焦点议题,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和学者都在尝试探索。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通过运营新客户体验活动,给客户带来互动体验,现推出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 Customer Experience Program(即顾客体验计划),包含Mobility … Read More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首届Master Talks#Art & Tech 圆满落幕

巴比特专访|刘嘉颖:不懂区块链的设计师,不是好的加密艺术家

今年这个夏天,对刘嘉颖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作为2020届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央美”)的硕士毕业生,她发表的毕业作品——“Sound Money”系列,在加密艺术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Sound Money”系列是一组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绘画作品,以美元、加密货币和美联储等为主题,反映当下经济时事。这些作品起初发布时,无人问津,直到今年3月底,特朗普政府为抵抗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开启历史罕见的“直升机撒钱”模式。 刘嘉颖从中获得灵感,创作《1000 美元》作品(如上图),她把特朗普的头像放入面额为1000美元的纸钞上,并进行直升机“撒钱”。几天后,这个系列的作品被纷纷出价,限量版作品甚至销售一空。由此,刘嘉颖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现今的加密艺术圈,是以国外的艺术家为主流。作为国内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创作者,刘嘉颖最初是怎样接触到加密艺术?“Sound Money”系列作品的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她如何看待传统艺术与区块链的结合? 为此,巴比特记者对刘嘉颖进行了一次专访。 01 实际上,刘嘉颖并非艺术背景出身。2016年考入央美之前,她一直在互联网行业,曾在腾讯国际业务部担任产品设计师。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科班训练,她的艺术创作天然不受传统思维的禁锢,而在腾讯的工作经历,使她对新兴技术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更开放的心态。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是自己玩儿出来的。”进入央美后,刘嘉颖用一年多的时间,尝试了包括绘画、雕塑、互动装置等在内的传统艺术。很快她就感到厌倦了,因为传统的艺术手法只能用来表现传统,而如今的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复杂。 2017年6月,随着ERC20协议的普及,以太坊的总市值一度逼近比特币,刘嘉颖便把目光转向了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当时我进行了一次加密货币的空投,后来发觉说在智能合约层面,可以做一些‘无聊’的事情,也就是加密艺术。” 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不同,加密艺术(Crypto Art)是在艺术数字化的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艺术品的版权问题,并结合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实现艺术品在虚拟空间的展示与自由交易。 02 《多多益善》与其说是一件艺术品,不如说是游戏和行为艺术的综合体。因为它不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而是纯粹的基于以太坊ERC20发行的加密货币GRD(Greed Is Good,多多益善)。其智能合约代码里有这样一句标注:The … Read More巴比特专访|刘嘉颖:不懂区块链的设计师,不是好的加密艺术家

区块链拓展实验艺术边界 新技术如何重塑现代美学想象?

   加密艺术是NFT中发展得最茁壮的一支。它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服务或创造数字艺术作品,实现艺术品在虚拟空间的展示与交易,这让艺术投资得以超越传统的物质形式,也使得收藏数字艺术品成为可能。 在人类的艺术史上,一个新媒介的诞生总会伴随着新流派的产生。自今年3月佳士得首次拍卖艺术家Beeple的NFT艺术品并以将近7000万美元天价成交以来,小众但充满想象力的NFT艺术市场也随着夏天的到来而逐渐升温。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前三个月,NFT市场总交易额超15亿美元,环比涨幅超过2627%。 在NFT交易量屡创新高的背后,加密艺术品(Crypto Art)的兴起正是其中的一大推手。加密艺术到底是什么?除了吸睛的成交价之外,加密艺术还有什么玩法?加密艺术是否会对传统艺术造成冲击?5月29日,以区块链艺术及加密艺术为主题的个展“一个小目标(Cookie Cookie)”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家CryptoZR(刘嘉颖)从自己的跨界实践出发,展示了在金钱和价值的表象之外,加密艺术所象征的审美和趣味追求。 何为加密艺术展 要看懂加密艺术展,首先要理解加密艺术是什么。 加密艺术的诞生与NFT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作品的复制和传播轻易变得泛滥,对某一作品创作者的身份验证和溯源往往十分困难。NFT(非同质化代币)由于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等特点,再加上它本身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媒体或物体——音乐、艺术品、视频、表情包,因此它能很好地代表基础资产的所有权,尤其是数字化的资产。因此,NFT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使用区块链技术作为身份验证的数字收藏品。据CoinGecko统计,目前已发行的NFT总市值(包括艺术、游戏、可收藏品等在内的所有种类)已高达47亿美元。 而加密艺术无疑是NFT中发展得最茁壮的一支。它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服务或创造数字艺术作品,实现艺术品在虚拟空间的展示与交易,这让艺术投资得以超越传统的物质形式,也使得收藏数字艺术品成为可能。 对刘嘉颖来说,关注并打通区块链和艺术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板块纯属偶然。据介绍,她长期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并尝试区块链行业的创业实践,自己也并非艺术科班出身。2016年,她考入央美攻读实验艺术方向的硕士学位。在修读过程中,她偶然发现可以把区块链作为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段和媒介,于是开始留心在平日区块链实践中所产生的灵感和利用到的技术手段,并尝试将其进行艺术转化——按她的说法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脑袋里给艺术留了一扇门”。 在刘嘉颖看来,真正的加密艺术有两类:一种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标记所有权的数字艺术品,而另一种则是通过编写智能合约的代码,改造代币的原有属性,然后在区块链的世界制造一些充满“艺术性”的偶发性事件——换言之,就像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行为艺术试验或游戏,通过制定特定的游戏规则,艺术家可以观察参与者进入游戏后自发产生的行为,从而引发大众对现有社会关系和规则的思考。 本次“一个小目标”的加密艺术展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策展人李振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区块链艺术应该在两个世界都存在,而且是互补关系。”展览的线上部分主要记录了刘嘉颖从2017年起在区块链平台上发布的一系列加密艺术事件;而线下的11件作品,则是以油画、雕塑、动画、装置等公众可以理解的传统艺术形式,对应地再现这些已经在区块链上发生过的鲜活事件的切片或缩影,化“无形”为“有形”。 新技术 新美学 尽管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加密艺术说到底仍是一门艺术。通过科技和新观念的加持,让观众得以感受到艺术家在美学意义上的探索和突破,才是加密艺术展的重要命题。策展人李振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在做这个展览时,加入了几乎所有当代艺术史上出现的各种媒介。有传统的绘画、录像,也有特别激进的行为表演类、考古类作品。我们希望所有的技术情况都被隐含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可以去发现它,也可以不用发现它,但依旧觉得这个展览是好看的。” 拍卖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对刘嘉颖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的作品TopBidder正是一件以多人介入实时线上参与拍卖为形式的作品。在展览的现场,记者看到TopBidder的线下展示场景与一场普通的拍卖会没有什么两样:一名专业的拍卖师、台下准备竞拍的观众,还有左右两幅实时显示拍品和出价的LED屏。但与普通价高者得、落槌成交的模式不同,站在台上的拍卖师并不会真正地“落槌”。这是因为刘嘉颖的TopBidder借鉴了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的理论,对NFT底层协议进行修改,以实现一种非永久占有型加密资产(Radical NFT,简称rNFT)的生产与拍卖机制。换言之,在TopBidder的协议中,由于没有拍卖的终止时间,所以任何竞拍者只要出价高于上一位竞标者的10%,系统就会强制自动执行该rNFT的拥有权转移。这样的设计使得所有的rNFT均具有天然的自动竞价机制,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实现价值的自主权。刘嘉颖表示,TopBidder是自己和团队创造的一件“艺术品”,它改变了艺术品的控制权,使得加密艺术品可以脱离平台依赖,也存在作为公共商品的可能性,“我想记录下这个技术赋予权力的时代”。 在展览场地的中央,直立放置着一个巨大的灰绿色的圆形石块。石块的中间部分被挖空,造型看起来像古代的钱币。刘嘉颖对记者介绍,这个作品名为“Yap721”,灵感来源于雅浦岛的石币。雅浦岛人喜欢在巨型石币的表面刻记每一笔账目的转移情况,由此也形成了人类最初的共识账本的雏形。刘嘉颖把这个石币制作成NFT放到TopBidder上进行拍卖,每一次出价她就收集起出价人的公钥地址,并将其刻录在石币的另一面。刘嘉颖说:“目前该作品在TopBidder上一共有53笔出价记录,TopBidder用的是永久拍卖的模式,未来还可能新增拍卖人的地址,我们会再刻到石币上。这些出价记录会在区块链上永久保存,而我将这些链上的地址刻到石币上,有一种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打通的感觉。” … Read More区块链拓展实验艺术边界 新技术如何重塑现代美学想象?

曹寅:从杜尚到First Supper – 艺术的去中心化革命

作者介绍:曹寅,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Digital Renaissance Foundation)董事总经理,投资并孵化多个数字金融项目,数字艺术的坚定支持者和研究者,尤其关注欧洲数字艺术,希望像调和阴阳一样融合理性的数字金融和感性的数字艺术。Twitter:@CaoArmand 作者感谢刘嘉颖的修改意见。 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存在一道非此即彼的界限,这条界限就像博物馆陈列架前的红外信号,无形却刺耳,虽然艺术界总是在口头上鼓励观众能够从知觉和心灵上更靠近艺术创作,但是一旦有观众不知天高地厚,真的越过了这条界限,就会遭到艺术家和评论家的刺耳蜂鸣和其他观众的嘲笑。 虽然很多新派的当代艺术家一直标榜鼓励观众参与的二次再创作,但是这种所谓艺术体验的精神内化是没有对话的。艺术家将自己一辈子的情感和思考倾注到艺术作品中,期待能够以不管物质还是非物质的作品同观众之间产生共鸣共振,但在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艺术家根本无从得知观众对艺术品的真实体验。而观众由于缺乏专业的艺术训练和表达技巧,也无法将或许已经内化的情感体验再外化为语言同艺术家和其他观众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了在传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普遍的孤芳自赏和凝滞郁闷,严重限制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使艺术品的表现力显得肤浅甚至可笑。 虽然随着数字艺术的兴起,艺术家们也在不停尝试通过各种数字技术和装置来开拓艺术表现形式的边界,以创造观众同创作者之间对话的条件和氛围。比如通过传感器,让观众在展示现场的各种动作和声音能够通过电子信号改变作品的视觉表现。但是,这些用于创作的交互性数字技术仍然存在很多限制,其中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在这种被动式交互的数字艺术创作中,观众与其说是艺术家的创作伙伴,不如说是艺术家的创作客体和材料,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仍然是艺术家本身。 著名的观念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早在1960年代就用非数字化的方式实践了类似的交互式创作,索尔的代表作品《墙绘》系列,由索尔提供文字版的墙绘指南,然后由工人完成具体的墙绘绘制。但是索尔提供的指南非常抽象,一般只有寥寥数语的视觉要素,比如颜色和形状等,画作的具体空间距离、大小幅度、形状组合则由工人按自己对艺术品的理解在墙上绘制,绘制之后的作品由索尔提供签字证书,以证明这是索尔的作品,但是一笔一划在墙上作画的工人的名字并不会记录在内。 事实上赋予这些作品以艺术灵魂的是工人,工人在绘制过程中融入了绘制者当下的创作理解,索尔提供的绘制指南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工人同自己进行对话的创作语境,索尔的《墙绘》系列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工人基于自己对进行中的作品的内化体验的消化再输出,但索尔对于作品所有权和命名权的独占使得真正的工人创作者被矮化成为了和画笔没有区别的工具人,索尔成为了真正创作者艺术灵感的中间人和统治者,垄断了对于作品的诠释权力,更不用说作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现在绝大部分非区块链的交互式数字艺术品同索尔的《墙绘》系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虽然观众被邀请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但对于艺术家来说,观众本质上就是被工具化的人,以间接可控的方式,为艺术家的作品增加了随机性,但是艺术的真正主体,观众的个人观赏体验和内化之后的情感冲动,又有多少能够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被重新表达成为艺术创作的新语汇? 可编程加密艺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之前索尔式的交互艺术创作方式和体验方式,多人参与的自动化智能合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交互方式,感谢智能合约所赋予的丰富自定义功能,以及区块链的加密公私钥机制,观众可以深度并且实时加入艺术家的创作。更重要的是,不同于索尔式的创作方式,掌握了智能合约Token的观众成为了事实上并且也是名义上的真正艺术创作者,其对作品的所有权可以以Token的形式永远在区块链上体现,而无需艺术家的签名背书。 2020年3月完成拍卖的加密艺术品《First Supper》是可编程加密艺术的里程碑作品,这幅画并不是一幅简简单单的静态图片,而是由22个图层组成的可编程艺术品,作品由加密艺术平台AsyncArt联合十三名加密艺术家共同推出。 《First Supper》的主体是一张Master(主画布),Master则由22个Layer(图层)组成。Master除了指整个作品,它还包括储存在IPFS上的一个配置文件,主要记录了其包含Layer的图片和Layer在Master中的位置等信息。每一个Layer都是具体的、可见的作品图层,也被储存在IPFS上。Layer有多个参数:艺术家、拥有者、所属的Master、以及Layer参数。 《First Supper》的每一个Layer都有独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Master和22个Layer在以太坊上分别被Token化,也就是说First Supper这幅画,共有1个Master NFT和22个不同的Layer … Read More曹寅:从杜尚到First Supper – 艺术的去中心化革命

刘嘉颖:区块链技术是艺术创作的方式,也是意识形态的支撑

11月13日下午,巴比特、链节点携手BCA(Block Create Art)联合举办”NFT的边界与想象—’潮聚·未来’加密艺术汇”,邀请国内多位NFT领域知名的艺术家、收藏家和平台方,共同探讨NFT和加密艺术的未来发展。活动现场特设加密艺术品的展览和拍卖环节,与会者可零距离接触交易现场,并有机会获得免费的NFT空投。 活动现场,加密艺术家刘嘉颖以视频方式带来了题为“加密艺术如何艺术”的演讲分享。刘嘉颖于2009年加入腾讯担任产品设计师,201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注于区块链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是国内少有的通过区块链编程进行创作的加密艺术家。 她在视频中表示,艺术可分为视觉艺术和观念艺术,视觉艺术自成体系,拥有关于笔触、构图、⾊彩等⼀系列的判断标准;观念艺术则需要有独到的洞⻅,让艺术品⾃身去“说话”从⽽引发大家的思考。区块链技术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同时也是很重要的意识形态的支撑。除了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之外,我们通过区块链艺术作品,引导人们自发发生某些行为,以共同实现作品的意义和走向,而不是直接赋予其意义。 以下为分享的主要内容,点击观看回放视频 从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 区块链艺术对我⽽⾔,不仅是在创造⼀种新艺术作品,是在创造⼀种新的世界。,早在1817年,⿊格尔提出过“艺术的终结”,我想⿊格尔不会想到在一个世纪后会出现“观念艺术”。 艺术本身没有⾼低之分,⽐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一定比杜尚的《⼩便器》⾼级。同样,艺术的各种派别也没有高低之分,但艺术绝对有新和旧的差别,比如美院的一个学生画了一幅和梵高一摸一样的画作,那我们应不应该称他为大大师呢?这是没有意义的。 艺术的迷人之处在于,你要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你的创作要避开艺术史上所有的艺术作品。在我读研一的时候,尝试过油画、⽊雕、互动装置等艺术创作,当时觉得迷茫。后来发现了区块链,这才真正走上了区块链艺术创作的道路。 当代艺术经历了艺术⼿法、形态、主题等各个⽅向上的发展,这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发展的极为快速,尤其是新技术的诞生,比如摄影术和区块链。 另一方面是战争,在⼀战之后,有⼀批艺术家觉醒了,他们发现之前绘制的美丽图像是⽤来讨好社会上层精英的,⽽发动战争的也正是这些人,因此艺术家开始反抗,他们开始做⼀些反审美或者⽆法被收藏的艺术,⽽⼆战之后,这种反叛也进⼀步持续,催⽣了激浪派,其代表⼈物是博伊斯,博伊斯说过⼀句话,艺术不能只停留在视⽹膜上,当艺术堕落为⼀种形式化表现的时候,那就不再产⽣有意思的东⻄了。 我⼤胆地把艺术分为观念艺术和视觉艺术,两者的判断标准是截然不同的。视觉艺术针对于视⽹膜,⾃成体系,是关于笔触、构图、⾊彩等等⼀系列的判断标准;观念艺术需要有独到的洞⻅,并且让艺术品⾃身去“说话”从⽽引发⼈们思考。 就艺术史而言,视觉艺术延续了上千年不同的审美需要,这⾥⾯确实有⼀种感性的原始冲动。观念艺术这种脑⼒的激荡和视觉审美上的感受,也是⼀种精神上的“奢侈品“。 当然所有的艺术创作⽅法,⼀旦被⼈们总结出来,你再去使⽤的时候就⽆效了。因此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感兴趣的部分,并⽤前所未有的⽅式进行创造。 个人作品介绍 我所尝试的艺术的事情,是关于超越物质的表达。最初,我做了⼀件“⽆聊“的游戏,我和我的团队让以太坊上的50多万个地址都拥有了⼀个数字货币,每⼀个⼈有88888个,这个币突然有⼀天被去中⼼化交易所上线了,并且有了价格,这是⽆中⽣有的事情,这个币没有介绍任何官⽅的⽤途、背书或属性,那么这个价值是如何产⽣的呢? 于是,我在2018年做了另⼀个作品叫做《多多益善》(Greed is good),这件作品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让转币⼈的账户里的币不但没有减少,反⽽会增加,结果有⼀些⼈把⾃⼰的币转到1兆亿个,⽽这个币的系统最终崩塌了。它没有任何价值,这是由于这些⼈的⾏为⽽导致的结果。 … Read More刘嘉颖:区块链技术是艺术创作的方式,也是意识形态的支撑

从币圈进到艺术圈,她的展览告诉你区块链艺术是什么

来自区块链领域的创业者刘嘉颖,去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了。昔日的艺术“小白”,不折不扣的艺术圈新人,却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站到了当代艺术的风口上。 今年3月,佳士得与数码交易平台Makers Place合作,以近70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了艺术家Beeple的数码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基于区块链技术和非同质化代币(NFT)的艺术品,一下子成为艺术圈关注的焦点。 3月,刘嘉颖参加了北京UCCA Lab举办的全球首个大型加密艺术群展,5月29日,她的个展”一个小目标”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主办方称,这是“全球首个有关区块链艺术及加密艺术的主题个展”。 在央美,刘嘉颖的导师是艺术家邬建安。接受媒体采访时,邬建安说,“我的研究生刘嘉颖,创作出很棒的区块链作品,她教给我很多,告诉我区块链的运行逻辑,我就少走了很多弯路。” 2019年,刘嘉颖使用非同质化代币(NFT)技术在Opensea中发起投票活动,2020年,她在Cryptovoxels区块链平台创立“赤金美术馆”。她的作品围绕加密货币、信用创造、交易等主题展开,同时也看重参与和交互。 ”一个小目标”线下展览,乍一看与其他当代艺术展差别不大。它以油画、雕塑、动画、装置等形式呈现,但经过艺术家现场讲解,观者得以理解,与一般的线下展览不同,这场展览的所有作品,都是基于区块链社区创作、讨论和流通的,线下呈现只不过是它们的分身而已。 作品《无中生有》以影像与现场体验的形式展出,是刘嘉颖最早的一件区块链实验作品,运用以太坊区块链技术创作。艺术家通过改造ERC20合约,让超过五十万名区块链用户同时获得一种数字货币,该数字货币于十多天后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EtherDelta产生了首笔交易。 刘嘉颖被讨论最多的的作品《红与蓝》,也以装置的形式出现在展览中。2019年9月,她通过以太坊发布100个由红到蓝的渐变色块,并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拍卖竞价。艺术家并未预先告知色块的含义,而是在等待了一年之后,观察这些色块在拍卖中的价值分布。 2020年,刘嘉颖创作了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掷地有声的钱》系列作品,系列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与拍卖(交易)有关,如无人出价,则作品没有完成。这一系列中包括《零美元》,它看似一般的美元纸币,但同时也是一个区块链以太坊上的非同质化代币。艺术家将符号化的零美元概念与加密货币绑定,《零美元》在加密艺术品拍卖平台上获得了近3.6个以太币的出价。 《TopBidder》是一件以“拍卖机制”形式呈献的艺术品,允许以太坊用户以及现场观众实时参与竞价并进行虚拟互动。它是一个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激进拍卖协议,协议对ERC721代币标准进行改造,为NFT增加了强制转让所有权的机制。任何竞拍者只要出价高于上一位竞标者10%,即可自动获得该NFT拥有权。这使得任何非永久占有型加密资产(Radical NFT,简称rNFT)均具备天然的自动定价机制,提高rNFT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实现价值自主权。在这个拍卖平台上,艺术品的拍卖和收藏都被颠覆。 刘嘉颖认为,区块链艺术更加极致,“它依托的是比暴力和强权更加极致的一种信用背书”。当区块链艺术越来越接近形成闭环,拥有艺术家和作品,有美术馆,有拍卖平台,原有的艺术世界就已经被动摇、被改变。当然,此次展览中呈现的作品拍卖均使用加密货币进行,划定了与法定货币的界限。此中的法律问题,也是在中国观察区块链艺术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在“一个小目标”展览现场,第一财经专访了艺术家刘嘉颖。 第一财经:你是区块链领域的创业者,现在又以艺术家的身份推出展览,如何看待自己的的身份? 刘嘉颖:刚进入央美读书的时候,我的状态是非常分裂的。做企业的时候,就是决策、找人、找钱、定战略,做艺术则是完全回归自我,从内心激发出对世界的看法。一开始我还在探索各种媒介,没找到能在艺术圈杀出来的路子,到研二的时候还非常迷茫,当时觉得自己可能做不了艺术家。 后来我索性就把做艺术家这个事放下了,反而就轻松了,然后就开始从区块链——我最喜欢的领域——去反复尝试,去实验。在央美学到了一套做艺术的方法论,对于我来讲是非常宝贵的。 去年毕业展之后,作品收到的反馈还是不错的,我才慢慢把艺术和公司这两样事情合并到一起,并轨了,把工作中的灵感或者见闻,通过技术的手段转化成艺术。 第一财经:是不是到了二者可以并轨的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学艺术的真正目的?与你最初到央美时的想法是不是差别还蛮大的? … Read More从币圈进到艺术圈,她的展览告诉你区块链艺术是什么

加密技术背后的语言与观念:以刘嘉颖作品为例

文︱廖廖 技术决定语言 如果说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提出的碎片化、非线性、去中心、大规模文化生产力,给数码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对现代体制的质疑则给虚拟空间的创造提供了合法性的来由,人 的身份、权力的构成、秩序的构建,都可以受到质疑,人可以在现实空间之外建立新的虚拟世界。互联 网文化、区块链的发展带来的数码艺术、加密艺术则给虚拟世界的创建提供了技术背景与价值支撑,与 此同时,数字技术、加密艺术也催生着新的艺术语言与观念的萌芽。 1960 年代以来,基于现代主义语境的诸多主题如 : 女权主义、身份政治、后殖⺠主义、消费主义等 等一再被当代艺术创作所重复,形式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也面临着枯竭的状态,无论是创作资源还是 艺术语言都渴望新的突破。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日渐蓬勃的数码艺术,似乎为寻找新方向提供了一种 可能,许多数码作品围绕着乌托邦、赛博格文化而展开,但是早期的数码艺术更多是一种技术乌托邦, 赛博格文化也仅仅停留在想象当中。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数码艺术与加密艺术的发展让新的乌托邦成为 可能,与此同时,数码艺术、加密艺术也从一种技术转化为一种形式,正在超越媒介本身形成新的艺术 语言,同时也在形成新的观念,并且酝酿着对于现有艺术体系的革新。 新艺术的确立是寻找与建立新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建立也是构建新现实与重新界定身份的新手段。 当我们在评价数码艺术、加密艺术的时候,必须用新的语言来构建新的批判价值,而不是用旧系统的语 言作为价值的参考。 数码艺术基于电子计算机基础支持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编排、处理、储存、复制、传 … Read More加密技术背后的语言与观念:以刘嘉颖作品为例

刘嘉颖(CryptoZR)全球首个区块链及加密艺术主题个展

2021 年 5 月 29 日至 6 月 13 日,全球首个区块链及加密艺术主题个展将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艺术家刘嘉颖(CryptoZR)将在个展中展出与 Nervos 合作的互动性艺术作品:「忏悔屋」,为每一个人发行以他名字命名的数字货币(本数字货币指代用户的社交货币,不代表实际购买力,也不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CryptoZR(刘嘉颖),是中国知名加密艺术家。曾任腾讯总部国际业务部 Global SNS 首席产品设计师,于 2020 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CryptoZR 于 2016 … Read More刘嘉颖(CryptoZR)全球首个区块链及加密艺术主题个展

【艺术号·观点】加密艺术对话 最大的革命性来自思维方式的变化

对话者:加密艺术创作者刘嘉颖、艺术家史金淞、策展人廖廖 廖:我们最初对一件新事物的期待,与其最终的发展结果往往不是一回事,比如说互联网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期待互联网文化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的平等、自由,人与人之间的无缝链接,实际上它达成部分预期。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问题,比如说网络暴力,比如说互联网也成为操控与监控我们的工具。我们今天看区块链技术,同样就像20年前看互联网一样,充满了各种的憧憬和期待,包括去中心化,包括对原来的体制权力的挑战,但区块链技术会不会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桎梏我们的技术?区块链会不会到头来成为加强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 刘:在大部分的时候,我认为科技本身是中立的,比如“核能源”与“核武器”,就看使用它的人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什么。中本聪在创造比特币的时候,我想,他是有一个强烈的动机的,那个时候正好是2008年金融危机,基于传统金融的问题,他创造比特币来保障每个人的财产安全。目前区块链2.0的以太坊,在比特币的基础之上智能合约被开放出来,人们可以运用区块链解决更多实际的问题。区块链肯定会对世界有巨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马化腾之前所说的“互联网就是水和电”,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互联网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是利大于弊的,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讲,它让世界“扁平”了,人类从未如此高效的分享智慧,所以目前我对互联网依然是保有乐观的态度,并且相信“科技向善”。 关于去中心化问题,比特币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中心化运用的案例也有,比如央行发行的DCEP,通过中心化机制保证它的法偿性,由国家担保,当然它背后还有很多的意义和价值。 区块链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金融层面的,也不仅仅是做艺术品,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核心是信用,最大的革命性来自思维方式的变化。它给多元社会带来一种新的希望。人类社会需要不断地技术革新,所以,区块链是否会桎梏人类,我觉得不一定,但是区块链给我们打开了新的可能,给人们更自由的选择权,将人们从传统资本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这个是一定的。 廖:区块链技术是否能够改变艺术生态?比如说加密艺术(区块链艺术)的创作者在网络上出售作品,寻求认同,艺术家不需要去签一个画廊,甚至不需要美术馆的认同,加密艺术创作是否能够脱离艺术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史:生态变化会导致艺术体制的变化,以及艺术形态的变化,形态变化就刚才我们说的,过去的象征隐喻等等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我们把这种国油版雕包括后来的装置这些东西称为艺术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还有说话的艺术,聊天的艺术,现在又有了加密艺术,是吧? 区块链艺术最终在某种程度上面脱离艺术圈现有的评价体系和交易,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比方说过去我们最早的艺术的评价体系,来自于皇家、教会,那么到后来资本主义崛起,市场开始带来变化,评价体系取决于大家都能去消费它,那么到再往前走的时候,它一定会更落地、更宽泛。现在区块链还是特别小众,但是真正的拥有更广泛的群体之后,就像现在抖音之类,它就产生了另外的评价系统了。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带着很多过去的记忆在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一旦后来者完全脱开这个语境,嘉颖他们现在还在美院念书,随着他们再往前走,他们创造出比过去更大的系统的时候,他还会在意你这个东西吗?他就完全屏蔽掉你这个东西,比方说当一个网红比央视的主持人获得的奖励更大,我还要你们旧系统干嘛。比方说以前我们去中关村门庭若市,挤都挤不动,现在当淘宝、京东网上都买的很舒服的时候,谁还去那儿? 廖:刘嘉颖你怎么看区块链艺术的前景,你觉得它能够对现有的艺术创作、艺术标准、艺术市场形成一个挑战,还是说只是一个补充? 刘:其实,我对现有艺术市场还并不完全了解。不过,对于区块链艺术市场,我可以谈谈最近出现的一些现象,区块链艺术从创作到发布、展示再到售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可以说区块链的艺术品收藏,与传统艺术收藏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从创作上来看,这些区块链艺术家大部分不再使用油画、雕塑等传统技法,几乎全都是电子图像,通过OpenSea等加密收藏品拍卖平台售卖,还有比如我的许多作品甚至都没有一张视觉的图像,而是以纯数字货币的形式进行发布,例如《小目标》、《私人货币:ZR》、《多多益善》等。 《多多益善》这件作品,艺术家修改了数字货币的转账规则,使转账方每转出一笔金额后账户上的数字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相应数额。这件作品在探讨交易是否可以产生价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受到外部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有趣的是,一位用户用15天时间不断与多个账户进行交替转账,最终获得了超过1兆亿个代币。 廖:现在的区块链作品都非常便宜是吧? 刘:要看什么样的作品,大部分从两三个以太币,到20个以太币,单价几万以内的作品在传统艺术行业里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像Pixelmaster这样的系统级艺术品流水几天就达到6.5万个EOS。 廖:目前似乎也是因为门槛比较低,也谈不上职业艺术家的加入,所以加密艺术作品的质量非常的不稳定,对吧?用艺术品的标准来衡量,甚至可以说大多都算是做的比较敷衍、简陋的是吧? 刘: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这么说,但是加密艺术的审美与传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才有意思,就像互联网游戏的图像与古典油画不是一回事,按古典油画的标准来看印象派也觉得是在粗制滥造。我认为区块链艺术里面可以容纳视觉的艺术,但对于我来讲,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新的社会实验类的编程艺术的手段,因此从后者来看,目前已经有十分精良的区块链编程艺术作品出现,这些作品在尝试唤醒思考维度的美感,区块链艺术是否还需要形式的美感,是值得讨论的。 廖:刘嘉颖的几个区块链作品,包括“多多益善”、“零美元”,其实都跟货币、金融系统有比较大的关系。史老师之前也创作过“金融艺术化”的作品,你可以谈谈对刘嘉颖作品的看法吗? … Read More【艺术号·观点】加密艺术对话 最大的革命性来自思维方式的变化